(身边要求布妈经验分享的朋友太多,所以才有了这一系列介绍布布从中受益的桌游、app,书籍介绍。只有掏心窝子话,没有广告)前几天,我的朋友圈和群里被《小舍得》刷屏了。
大家都在热烈讨论鸡娃、内卷,边看边焦虑,
我没有看这个热剧,反而在追一个刚刚完结的6集纪录片——《小小少年》。
它的豆瓣评分高达9.2分。
本来,我以为这是个讲“天才孩子”的故事,结果看完后我才发现,这个纪录片最大的看点不是娃,是妈。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只是很多灵魂都死在家长手上,这个纪录片和《小舍得》刚好形成对比。这些孩子在舞蹈、音乐、赛车、电竞、科技等方面,看似天赋异禀:生活在云南大山里,国家级贫困县的女孩小云儿,家里从未有人接触过舞蹈,也没人教过她舞蹈。她凭着满腔的热爱和妈妈的支持,在妈妈的猪肉摊上跟着视频,练成了无数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老师发现了她,也愿意全心教导,云儿最终从大山里走上了央视舞台。
这个按说“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小女孩,自己给自己画出来一条单独的赛道。
作为机器人狂热爱好者,他们倾注了自己能付出的一切。
在外人看来,陶启泽无所不能,但他自己却说“不过是因为投入得更多而已”。
他也知道自己痴迷机器人“没有用处”,但“好玩”的意义更大。
学霸的世界,可能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在殷然看来,虫子的害益之分纯粹是认为的定义,是“人类乱编”的。
他每天研究各种虫子,甚至会被同龄人嘲笑,但他不在乎。
他通过自己的兴趣收获了一堆忘年交,他的热爱还带着妈妈和纪录片导演都“入坑”了。李莲怡娜是少见的越野摩托车女生赛车手。因为弟弟从小玩摩托车,怡娜也跟着爱上了这项危险的运动。因为玩车的女性太少见了,她甚至只能跟男生一起比赛。
对于女生来说,要在比赛中拿奖更是要付出比男生更多的努力。
这个弹钢琴、爱汉服、爱漂亮的青春期女生可以为自己的热爱付出多少?国豪在14岁之前是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少年赛能打进全国前八。
但乒乓球是父亲的期待,不是他的爱好。于是他选择在巅峰时期放下乒乓球拍,放下荣誉和爸爸的期待,走进了电竞赛场。
如今,他已经成为了英雄联盟职业选手。
王烁然是一名小学生,他热爱音乐,有毫无保留的痴迷和热情。他能根据一件事、一个人来即兴创作音乐,也非常渴望组建自己的小朋友乐队。
有人觉得这部纪录片,展现的是孩子,但我却看到了隐藏的主人公和故事线——小小少年的家长。很多人都在一边焦虑着自己的孩子不成器,一边好奇“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炼成的。实际上,让这些孩子脱颖而出的不是天赋,而是他们的“痴迷”,也就是沉浸在某件事中的时间。
如果说《小舍得》描绘了主流家庭的主流焦虑,那么《小小少年》体现的就是非典型家长画像:
孩子肆意热爱着某样东西,家长在背后,热爱着孩子的热爱。
6个小小少年,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但共同点,是都拥有“别人家的父母”。如果开着弹幕看视频,分分钟能刷出来大家对家长的夸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热爱,但是,很多家长判断某一爱好值不值得发展的标准,却是这个爱好“有没有用”。 如果被判定“没用”,那这个爱好最可能的下场是被打压。但《小小少年》中的家长,无论什么职业、学历、收入水平,都在努力用各自的方式矫正自己的偏见、顶住世俗的压力,只为保护孩子的痴迷。藏在小天才背后的隐形主人公们,给了我很大很大的启发:家境并不富裕的云儿父母,即使有了儿子,也将大女儿视为珍宝,在能力范围内给她最大的支持。每天四点出门去处理猪肉的妈妈,会在卖肉间隙跟着视频帮女儿练动作,也会带着女儿四处找舞蹈学校。
即使妈妈从来不懂舞蹈,舞蹈也离她们的生活很远,但因为是云儿的梦想,妈妈坚定选择支持和陪伴。妈妈说:
学霸启泽的妈妈认为,如果启泽可以把用来研究机器人的时间放在学习上,成绩会更好。
在启泽妈妈心目中,让孩子享受快乐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殷然在片中经常展现出很倔的一面,比如为了长时间观察虫子,耽误很多事。一般的家长可能早就开始怒吼了,但殷然的妈妈总能压下火气,即使再生气也是跟儿子讲道理,不以大人的权威去压迫。
被问到:面对一个成天往家里抓虫子的儿子,你是什么感受?
她笑着回答:
这个表情,一看就是发自内心的。
妈妈被儿子对虫子的热爱感染,愿意和他一起“玩虫子”,即使她知道,“喜欢这个可能没有任何用处”,但她依然支持。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并没有奢望儿子通过爱好成为生物学家,她只是在呵护孩子兴趣的同时希望他能做一个有担当明事理的快乐男孩。
导演回忆说,有段时间,殷然特别迷路边修路的挖掘机。
有一天晚上九点多补习班下课,回家路上殷然正好撞见一辆挖掘机在工作,他就蹲在路边看。于是,殷然妈妈就陪着儿子一起蹲在路边,看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挖掘机。有呵护孩子所有兴趣火种的父母,难怪孩子内心强大到不屑理会不懂他的同龄人。
如果一个女孩子,说要去做世界上最危险的运动之一,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会同意。
但是李莲怡娜的爸爸说:
我有两个孩子,她弟弟已经在骑摩托了,我不能说她不可以骑。于是这个爸爸亲自下场当姐弟俩的摩托比赛教练,和母亲一起,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力量。而对于自己的付出,怡娜爸爸没有任何怨言
“我专心给她当好后勤,当好机械师,当好司机,当好父亲,就行了。”
在对女儿的一路支撑里,他也活成了一位“别人家的爸爸”
李莲怡娜的父母会把普通货车改造成房车带着两个孩子到处参赛。
即使目睹了怡娜好友在比赛中出意外,椎管爆裂,爸爸妈妈极其不想让孩子再进行危险比赛了。但李莲怡娜坚持继续摩托车比赛,最后父母还是选择支持她。
可以想象,“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是绝对不会在怡娜家里出现的。
曾国豪打乒乓球,是为了满足爸爸的乒乓球梦,所以当他决定在巅峰时刻放弃乒乓球的时候,家里就像天塌了。
但是爸爸为了调整心态,却主动去做心理咨询,而且最后,爸爸选择和解。
他去了国豪的电竞比赛现场,看儿子比赛。他看得懂 ,因为他在家已经看了很多场。
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才是国豪敢于从一个峰头跳向另一个峰头的勇气来源吧?
为了实现王烁然的音乐梦想,他们专门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权威教授当面指导。但是教授不赞同小朋友现在走的流行乐路子,指明了他需要一条艰苦的练琴之路。加上烁然钢琴老师的意见(不建议这么小就组乐队)、烁然班主任的观点(得多读书),“权威们”都在劝退烁然的乐队梦。在这些反对意见面前,烁然的父母还是同意他继续自己的乐队。他们想让孩子在音乐中得到快乐,而不是只剩下苦练钢琴古典乐曲的干瘪日子。
“天才”和普娃之间,只隔着一对“别人家的父母”。
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但父母,才是让天赋生根发芽的推手。
如果家长忽视,甚至打压孩子天赋的小苗,那怎么能奢求孩子发挥出自己的极致呢?说来好笑,布布因为喜欢看书、喜欢学习,也曾被人说成是“天才”,或者是“别人家的孩子”。耐心好,比较善于记忆和思考,而且对逻辑和推理有蜜汁热爱,于是就得到了不少谬赞。
实际上,他的每个好朋友身上,我都看到了布布所没有的天赋:
有的运动能力超强、有的艺术审美一流、有的天生拥有出众乐感、有的特别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的极富冒险精神……有的天赋被看到了,却因为“不主流”而不被大人认可;还有些孩子,拥有的“主流”天赋却不合家长的心意,硬被逼着去拓展其他特长。到头来,家长还会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什么都学不好”。
《小小少年》的slogan是“你是谁,你很小就知道”,
但遗憾的是,作为父母,很多人却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谁。
作为父母,若要鸡娃,必先自鸡。
在我心里,父母“自鸡”不是要让自己文武双全,而是要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系统,这样才能抱持孩子,给孩子最好的养育。养育孩子,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个人人称赞的“一等品”,而是为了随着这个生命的成长,把自己的人生重新再理解一遍。焦虑来自大环境没错,但家长应该成为焦虑的“守门人”,而不是转接到孩子身上。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正确的教育方式,这6集纪录片,展现了教育的多种可能性。
每个孩子都是闪光体,家长千万不要在深陷在“主流意见”中,错过了孩子的天赋和热爱。
观影链接我放在后台(点击下方结尾处名片,即可进入后台)了,回复“少年1”和“少年2”就能观看啦。